父母经人介绍认识结婚,没有跌宕起伏的恋爱故事,没有几金彩礼几样大件儿,那个年代认定的人就是一辈子。
家徒四壁,贫穷是唯一拥有的。为了给俩孩子一个好的生活,母亲决定不在砖厂做临时工,在我哥六岁我两岁的那年,带着我俩去四平学习加工切面,回来开了伊通县第一家加工切面小店。八十年代初,经济落后,食品单一,加工切面的出现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,也成就了母亲的生意。
母亲特别能吃苦耐劳,五分钱一斤的加工费,最多时候一天赚几十块钱,劳动强度可想而知。一个人,一台机器,一站就是十五六个小时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,家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,从租房子到买老房子,从翻新老房子到盖新房子,也添置物品,小到锅碗瓢盆、石英钟、录音机,大到电视机、洗衣机、电冰箱。家有了家样,日子有了盼头。
母亲还心灵手巧,特殊擅长做美食,这种热情使她在菜肴的制作上,从不吝惜时间和精力,即使是在最忙的时候也会尽力而为。体现在另一方面的就是裁剪衣服,单的棉的,薄的厚的,毛衣毛裤。只要是母亲看见的样式,她就能做的上,当年我的衣服总是最时髦最漂亮的!
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加工切面小店的增多,母亲的生意就不那么好做了。父母商量决定,在临街的一面接出一个屋子开超市。比起加工切面,母亲开超市的生活就悠闲惬意多了,更显现出她热爱生活,有情调的一面。一边炒菜一边听音乐,蒸开花大馒头送给邻居,养花,养猪,养鱼,养鸡。还把舅舅家的两个哥哥,从农村接到我家来读高中,大哥三年二哥三年,再加上我哥和我,本应该吵闹的生活却被母亲打理的井井有条,把平淡忙碌的日子过的有声有色。
日子就在母亲的细心打理下到了一九九八年,那一年,父亲和哥哥纷纷从单位下岗。当时家里已经从平房搬到了楼房,母亲的小超市自然也就不开了。家里四口人一下就陷入了困境,我刚毕业,哥哥还没结婚。没办法,母亲先后去市场交易大厅卖针织,去小区开菜站,生意都不理想。最后母亲决定还是干老本行吧,楼下仓房收拾出来,换想法,与时俱进,母亲在家里加工,父亲往超市饭店小吃店外送,效果非常不错!日子又恢复了正常,母亲辛苦挣钱,省吃俭用省钱,几年内为儿子娶妻生子,让女儿体面嫁人,她也老了!
一家人变成了三家人,母亲依旧很忙,照看孙子外孙,接送上下学,放学监督写作业,润物细无声般地将她的一生都献给家人。现在回想当年,我和哥哥没有因为母亲的忙碌感觉缺少母爱,母爱也从没有辛苦劳累而跟父亲抱怨过一句,有什么事情都跟父亲有商有量,相濡以沫几十年。
如今父母的晚年生活就是上午逛超市,买新鲜的蔬菜,时令的水果,下午散步遛弯。最开心的就是晚上,大家都回母亲那头吃饭,饭桌上,孩子们说说学校发生的趣事,大人们讲讲社会上的见闻,有好玩儿的段子我们也给父母学学,大家笑声不断,其乐融融。
父母在,人生即有出处;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。父母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远去,到那时上有老的日子便成为我们最珍贵的记忆和一生的怀念。每每想到这点,我们都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生命里有父母在的日子,那是上苍赐予我们的一世情缘。
写完这篇稿子我第一个读给母亲听,那天阳光正好,她戴着老花镜坐在床上细细的端详我,听着,笑着,此刻,幸福还需要什么呢?